家韵悦览

家韵悦览

平衡艺术与实用,公共座椅舒适又养眼

admin 16 46

昨天午后,申城阳光露脸略添暖意。77岁的袁叔和老伴儿完成了每天一公里步行的小目标,如常在曹家渡花园歇脚。看到新添了5把公共座椅,二人便坐下试试。公共座椅的设计师申杰这两天本就在公园观察,见状忙跑去询问老人感受,坐着是否舒适。

这是申杰设计的第28把公共座椅:从最初确认坐板是否够牢固,到如今推敲更多细节——千椅千面下,老百姓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座椅,又如何平衡艺术设计与实用功能?

近年,上海对一大批公共空间的休憩座椅进行提升改造。在静安区等中心城区,正探索用微更新、新增城市家具等方式激活一方小小公共空间。“有时老街坊聊天,都约在这些椅子处碰头。”

以曹家渡街道新落地的15把公共座椅为例,经前期调研、征集需求,就选址、数量、式样等方面广泛听取居民意见,“人一多找不到地方坐”“天冷金属凳面坐不下来”“没靠背不愿意坐”等尴尬从设计端就一扫而空。

仿佛家里客厅的延伸

工作日的曹家渡花园,来此遛弯锻炼的社区老人居多。因而休憩座椅的座面坡度及夹角设计,充分考虑人体工程学,座面与靠背保持105度的舒适夹角,“直角坐着不舒服,角度再大的话,老人起身会累”。常规座椅高度为45至47厘米,此处特意选择45厘米,相对矮小的老人脚也尽可能够得到地。带有杯架与伞架的坐凳扶手,同时也能摆放拐杖。座椅两边能外展到1.7米,倘若三口之家坐,也能相对舒坦。

这些,是设计团队花了数周时间,观察了公园锻炼、休憩的上百位老人后得出的,又耗费许久在初稿上反复推敲:“座椅款式因地制宜,根据使用人群来定位。”

公共座椅的设计,犹如钥匙,可以窥见城市的发展变化。从打造“可以坐下的城市”,到座椅融入设计感成为“阅读城市的文化入口”,到如今大家更在意“坐得踏实”,在方寸间融入巧思,嵌入更多实际功能、讲求舒适度。

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市容管理科科长林嘉华回忆,自2021年起结合“美丽街区”和“美丽家园”建设,他频繁与公共座椅打交道。同年,上海出台《关于本市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优化提升的工作方案》。“一张公共座椅,成了都市快节奏生活中慢下来的理由,是浮生半日闲的安适。”

但这一张张座椅究竟该安放在哪里,在中心城区也颇费思量。以静安区为例,马路窄,从哪儿再挖潜留给座椅?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联合各方,经过调研,有了现今曹家渡花园座椅的“精准”排布:在这一位置,街道辖区内任何一个社区走过来直线距离都在1公里左右,“现在的座椅,总是坐满了聊天孵太阳的人,仿佛家里客厅的延伸”。

嵌入城区文脉,避免华而不实

整个静安区,不少新增的公共座椅都出自申杰之手。他近年明显感受到城市家具的蓬勃发展。“相比墙绘、装置等一时一域的表现手法,城市家具更是讲述城市文化文明的直观载体,也更为实用,直接服务于烟火日常。”

正是这一特性,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在座椅的设计、制作等过程中,强调在嵌入城区文脉的同时,尽力避免夸张、华而不实的设计,“不像椅子的椅子,通常坐得不踏实”。同时,过于艺术化个性化的座椅,不利于控制成本,如何达到一种可持久的平衡,“坐”到老百姓心坎里?

相关负责人介绍,一方面,选材兼顾艺术性和功能性,耐久耐脏。譬如采用的新西兰无节松木材,喷以清漆,以减少积灰积水。“公共座椅形形色色,但对于坐的人,第一眼就是要看安全舒适干净。”

另一方面,静安区今年还开展休憩座椅认捐工作,发动社会力量,辖区内统一战线各界人士、新阶层企业响应支持认捐“家门口”的座椅,目前已超额完成原定目标。此次捐赠人之一、上海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童麟,眼看着椅子从设计图中“搬进”家门口的口袋公园,感叹这把小小座椅成了他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,更是一把“关心、热爱城市”的“爱心传递椅”。

采访中,也有市民提出:“认捐认养之后,还需要做什么?”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在后续座椅建设中,让认捐人参与选址、设计等环节,动员更多市民深度参与有关“小座椅”的城市“大治理”。